1985年,年轻军医王晓华从后方基地调到前线猫耳洞,为驻守的士兵提供医疗服务。
见到王晓华时,一名年轻士兵坚决不让他诊治,这让王晓华感到不解:"你的情况挺危急的,为啥不让我给你看看?"
看到王晓华过来关心,小战士有点难为情地摸了摸脑袋:“我这天天都脏兮兮的,身上还有味儿,哪能麻烦你给我上药。”
王晓华露出温和的笑容,轻声说道:"别着急,有我在。我是你们的大姐,一定会想办法把你的病治好。"
士兵们为何选择在猫耳洞驻守?那位年轻士兵患了什么病,以至于他不好意思让王晓华医生来治疗?
【越南恩仇】
中越两国之间的往来,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二战爆发之前就已经存在。
那时候,越南的领导人胡志明和中国共产党的几位主要领导人之间保持着非常友好的关系。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越南也像中国一样遭到了日军的侵略。为支援东南亚国家抗击日寇,中国组建了一支远征军,开赴越南等地作战。
这支远征部队由廖耀湘、孙立人等著名将领指挥,曾在东南亚战场上重创日军,让敌人节节败退。他们的英勇作战解救了大量处于苦难中的越南民众。
新中国成立后,越南在争取独立的过程中,又遭到了法国等西方国家的入侵,战火甚至蔓延到了中越边界附近。
在这个关键时刻,毛主席迅速作出决策,派遣陈赓等将领前往越南领导战斗,成功迫使法国军队撤回本土。
在那段时期,中国与越南之间建立了紧密的友好关系。中国不仅在经济上给予越南大力支持,还经常提供各种物资帮助,双方互动频繁,关系十分融洽。
1964年8月,美国对越南开战后,毛主席再次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给予越南无私的支持。
起初,美国觉得拿下越南不过是小菜一碟,结果在中国的大力支持下,越南变成了一个无底洞,硬是把美国拖了十多年。
当年中越两国的关系好得不得了,越南领导人胡志明主席都说过,越南和中国就像亲兄弟一样,感情特别深厚。
然而,从1970年代起,苏联由于中国迅速崛起,转而积极拉拢越南,希望将其拉入对抗中国的队伍。
在贪图好处的驱使下,越南先是疯狂欺压国内的华侨和华人,随后得寸进尺,竟然把矛头指向我国边境地区。他们彻底把中国几十年来给予的慷慨援助抛在了脑后。
那时候,中国考虑到和越南长期以来的友好关系,对越南的一些过分行为采取了宽容和忍让的态度。
越南却误把我们的宽容当作软弱,竟然调集军队侵犯我国边境。
面对越南的不断挑衅,中国在1979年2月17日终于采取了行动,派出军队进行自卫反击,打响了中越边境战争。
短短一个月内,我们的边防部队势如破竹,从边境直捣越南首都,消灭敌军近4万人,办成了美国花了十几年都没办到的事。
我军到达首都后,经过评估,认为这次行动已经达到了震慑敌方的目的,于是在3月16日决定撤兵回国。
这场中越边境冲突,不仅有效震慑了那些意图追随苏联的国家,同时也让美国和西方阵营对中国军队的作战能力刮目相看,留下了深刻印象。
然而,这场战斗并未让越南看清双方实力的悬殊。相反,他们转而对我方境内的法卡山、老山、扣林山等地区发动了持续十年的游击式骚扰。
过去十年里,驻守在边境的解放军官兵们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成功完成了任务。
这次能打赢,靠的是前线将士们拼命,后勤部门保障给力,中央指挥得当,老百姓大力支持,还有那些跟着部队救死扶伤的军医们,大家都有份。
【战场上的医疗兵】
王晓华1964年在吉林长春出生,生长在和平时期的她,经常听老一辈讲述战火纷飞的往事,这些故事点燃了她从军报国的梦想,她从小就立志要当一名战地医护兵。
为了追逐自己的梦想,王晓华在学习上下了很大功夫,最终考上了医疗护理类的职业院校。
1979年,王晓华从职业学校一毕业就报名参军,考进了沈阳军医学校学习,后来被分配到138师当上了军医。
王晓华的目标可不止眼前这些,自从参军以来,她就一直待在军营,心里总盼着有朝一日能到战斗最激烈的地方去执行任务。
1982年,国家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后,王晓华首次走出军营,随医疗队深入偏远乡村,向当地群众普及计划生育的相关知识。
王晓华在推广工作中表现得干劲十足,办事效率高,赢得了同事和上级的一致好评。
这次前线实践让王晓华深刻体会到身为医护人员的使命担当,从此只要部队有支援前线的任务,她总是主动请缨,积极参与。
1984年,越南军队在老山地区制造事端时,王晓华刚刚20岁。由于年纪尚轻,上级最初并没有考虑派她前往前线。
然而,当王晓华听说这件事后,他主动提出要去老山。
她不仅自己递交了申请,还把同样是医疗兵的丈夫张生仁一起带到了老山前线。
临行前一天,王晓华和老公把儿子张猛送到了辽宁的妹妹家,托她帮忙照看。
每当王晓华回想起那年和儿子分开的场景,看到儿子脸上那副孤单难过的神情,她的眼眶总会不由自主地湿润起来。
1985年,王晓华和丈夫一路奔波来到老山前线,刚踏下车,眼前的景象就让他们大吃一惊:这里的条件比想象中还要艰苦得多。
【恶劣的环境】
老山位于中国和越南交界处,属于典型的热带雨林气候。这里一年到头空气潮湿,洗好的衣服挂上几天都干不透,几乎全年都是这种情况。
重要的是,越南军队的进攻方式杂乱无章,随时都可能突然出现在我们眼前。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想出了“猫耳洞”这个应对办法。
这种被称作猫耳洞的东西,实际上就是在山坡上挖出来的一个个洞穴。
这种山洞在抗击越南军队时特别管用,藏身效果一流,连飞机轰炸都拿它没辙。
更重要的是,这种猫耳洞不仅能给士兵提供休息场所,还能存放武器弹药,是应对神出鬼没的越军的最佳选择。
然而,这里的气候实在特别,就算在阳光下待着,也会觉得浑身湿漉漉的,更别提住在那些狭小的猫耳洞里了,那感觉简直让人受不了。
猫耳洞里的士兵们,衣服总是湿漉漉的,盖的被子没几天就长霉斑了。
一下雨,猫耳洞里就全是水。为了防备越军突袭,战士们只能长时间泡在水里,有时候一待就是十几个钟头。
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士兵们凭借坚定的信念坚持了下来,每回都能用手中的枪炮击退来犯之敌。
尽管士兵们精神上毫不退缩,但长期处在湿冷环境中,他们的健康状况还是不可避免地恶化了。正是这种现实情况,使得老山前线不得不配备专业的医疗救护人员。
王晓华和其他医护人员的住处,条件比一般士兵略强,但也只是勉强能避开积水,衣物和床铺始终难以干透。
医疗兵们在这种条件下,费尽周折才确保药品不受潮。
一到老山前线,王晓华和丈夫立刻把阵地里里外外看了个遍,还仔细了解了战士们平时是怎么生活的。
尽管饮食供应充足,但受环境所限,士兵们已经很久无法清洁身体和更换干净衣服了。
战士们住的地方条件很差,连个像样的厕所都没有。他们睡觉的猫耳洞旁边就是方便的地方,苍蝇和老鼠经常在身边乱窜,环境非常糟糕。
如此糟糕的生存条件,严重损害了官兵们的身体机能。
王晓华正打算采取措施改善局面,可还没等她动手,越南军队又一次逼近了老山地区。
战士们拼死抵抗,成功打退了越军,但自己也付出了惨重代价,伤员源源不断地被抬进抢救室。
王晓华在救治伤员时,为了能挽救更多生命,常常会询问伤者是否同意在不使用麻醉的情况下进行伤口缝合。
士兵们心里也怕死,但他们更担心身边的兄弟出事。为了不让同伴冒险,他们主动用牙咬住毛巾,忍着剧痛做手术,连麻药都没用。
看到这样的场面,王晓华好几次都控制不住,眼泪夺眶而出。
王晓华看着这些战士,虽然自己才20岁,已经算是很年轻了,但眼前这些小伙子们大多才十几岁,在她看来,他们分明还是一群没长大的孩子。
就在那一瞬间,王晓华深深明白了“时代需要我,我才拿起枪”这句话的真正分量。
王晓华刚完成一场硬仗,接连做了几十台手术,正想喘口气,结果雨季又不期而至。
【我是你大姐】
热带雨林的雨季与江南梅雨大不相同,蚊子又大又多,雨水连绵不绝,这让王晓华明白,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不少士兵由于长期浸泡在水中,衣物受潮发霉,滋生了大量细菌,结果患上了各种皮肤疾病。
此外,蝎子、蜈蚣、蚊子这些有毒的小虫子经常叮咬战士们,导致不少人皮肤开始溃烂发炎。
这种皮肤病虽然比打仗时的伤轻多了,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卫生员们迅速行动起来,给士兵们处理伤口、涂抹药膏。
王晓华一听说战士们受伤,立刻提着医疗箱赶到他们住的猫耳洞。看到战士们手脚上那些溃烂发炎的伤口,她心里特别难受,赶紧动手给他们上药治疗。
抹上药膏后,士兵们感觉舒服多了,再也不用总是忍不住去抓挠那些发痒的伤处。
王晓华瞧见战士们神情放松,自己也跟着放下心来。他打算接着为下一位战士处理伤口,便说道:“来,让我看看你受伤的地方。”
王晓华说完,那个士兵一下子呆住了,脑袋耷拉着,好一会儿都没反应。
王晓华看着眼前的情景,心里有点疑惑,她仔细打量了一下站在面前的士兵。
这位士兵比其他人都矮了一截,看起来像是队伍里最年轻的一个。王晓华忍不住又问他:“小伙子,你的状况挺糟糕的,怎么不让我给你检查一下?”
年轻士兵的脸瞬间涨得通红,低声细语地说:“我得了下身的皮肤病,全身还又脏又难闻...”
王晓华一听小战士的话,立刻明白了过来。
战士们长时间穿着湿漉漉的内衣,皮肤因此受到刺激,最终引发了溃烂,这就是俗称的“烂裆病”。
战士们一直处于高度警戒中,衣服长时间没法换,结果内衣和皮肤上的伤口都粘在了一块儿。
这种"烂裆病"让人又痒又疼,不少士兵为了减轻痛苦,不得不像圆规那样把双腿大大分开站着。
这个小战士其实不是不愿意让王晓华给他治疗,只是他得病的部位太私密了,实在觉得难为情,不好意思开口。
王晓华微微一笑,语气柔和地说:“别担心,我是你姐姐,放心让我给你看看。”
经过王晓华的反复开导,年轻士兵终于放下顾虑,同意让他为自己诊治。
这件事发生后,那个年轻士兵就改口叫王晓华"大姐"了。慢慢地,其他战友也跟着这么叫。后来,连队里的医护人员也都互相用"大姐""大哥"来称呼了。
自从大家开始喊她大姐,王晓华就担起了这个角色,常常去开导鼓励那些士兵。她还拉上其他几位"大姐",一起帮战士们清洗衣物。
许多士兵在给家里寄信时,都会提到王晓华和医疗队的姑娘们,说前线来了一群善良的姐姐,把战士们照顾得无微不至。
战火纷飞的岁月里,不仅前线冲锋陷阵的士兵在英勇奋战,他们背后的国家、政府以及普通百姓,也在用各种方式给予援助,军民一心共同对抗侵略者。
像王晓华这样的医护人员和其他后勤工,虽然不必直接参与战斗,但他们同样是了不起的英雄。
正是有了他们的支持,士兵们才能心无旁骛地冲锋陷阵,守护我们的家园。
王晓华和她的战友们,那些默默付出的医务工,用他们的勇气和无私,守护着我们的国家。他们的汗水和青春,同样值得我们深深的敬意和赞美。
